欧盟自今年7月提出「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2023年开始,将针对未来出口欧盟的高耗能产品收取碳关税,2026年全面生效。面对欧盟将推出全球首个「碳关税」计画,经济部预估将有212项产品受影响,冲击金额为新台币245亿元,以钢铁制品为主。
经济部今(4)日赴立法院报告,经济部次长曾文生表示,因应气候变迁,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宣示净零碳排,欧盟和美国也规划对进口产品采取碳关税,减碳已经不是环保议题,而是经济议题。为了让国内产业有因应准备,避免未来在碳关税谈判上居劣势,已指示相关部门做好盘查规划,特别指出碳费收取是减碳的核心工具,不是要不要收,而是要怎么用。
曾文生也提及,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管制品项有248项,当中我国有212项输欧,总金额为245亿元新台币,将影响水泥、肥料、钢铁、铝、电力五大产业,占欧盟总出口3.6%,其中以钢铁制品为主。
不过曾文生强调,中国钢铁产品效率实际上排名还不错,若欧盟实施碳关税,我国钢铁短期内还有竞争力,中长期影响还要观察,因为欧盟一推动就是关税形式,受影响的产业范围会加大。
《温管法》上路6年,减碳成果如何?
另外因应气候变迁,全世界都在力求减碳,环保署已提修正草案,修法改名为《气候变迁因应法》,行政院长日前指示,新推动的《气候变迁因应法》须将「2050净零碳排」入法,不过草案至今尚未提出。立法院今天邀请环保署说明修法进度。
中国2015年《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简称温管法)上路后,减碳成果不彰。根据国家温室气体减量目标规划显示,第一期(2016-2020年)减碳目标较基准年2005年减少2%;第二期(2021-2025年)年要减少10%;第三期(2026-2030年)减少20%。
不过根据环保署送达立法院的书面报告指出,中国2019年总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87.06百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MtCO2e),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265.62 MtCO2e,较基准年2005年约减少1.1%,各温室气体排放以二氧化碳95.28%为最大宗,主要来自能源燃烧排放。
立委促《温管法》修法,10月底预告新法草案
洪申翰质疑,2020年要减碳2%的目标并不高,但却没有真正达到,是不是政策工具不足?环保署长张子敬坦言,目前《温管法》下的政策工具确实不足,《温管法》只着重总量管制,但中国大型排碳源集中在少数企业,如何要在此机制中产生减碳效益,必须要再考量,因此在本次修法中考虑以碳费来推动。
洪申翰指出,今年11月英国将主办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COP26),《温管法》修法期程是否能在COP大会之前预告?张子敬承诺,10月就可以提出修正条文进行预告。
根据环保署报告,新法将授予收取碳费的机制,但具体费率、徵收方式、缴纳流程等,还要留待子法订定。张子敬表示,收取碳费目的是希望达到促进减碳的目的,不是为了收钱,未来订定费率时会参考周边国家状况,像是日本一公吨就收取289日圆(约新台币72.5元),但中国到底要收多少,都还在讨论阶段。
另外,2050年净零排放也会明确入法,而因应2050年的目标修正,从较基准年减少碳排50%到净零碳排,所以2030年的目标要再重新检讨,环保署也承诺,新法会朝向提高2030年的减碳目标来努力。
不过立委蒋万安询问,今年底前温管法修法草案能不能送进立院?张子敬表示,目前《温管法》修法草案10月预告,接着还要经过行政院审查才能到立法院,能否年底送立院,「没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