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乱了全球「碳中和」时程。中钢董事长翁朝栋证实,欧盟和其他重要工业国家已经开始讨论,是否要如期执行边境税、碳中和等政策;而本来将于今(2022)年8月要对钢材加收的「碳附加费」的政策暂时喊停,等待全面考量后再议。
欧盟2023年1月1日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
在2050年净零碳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趋势下,已经成为国家与企业最重要的转型风险。
根据中国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李坚明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一个国家为了促进低碳发展,将碳定价成本设定为40美元/吨CO2e,则「能源密集产业」的出口值约会下降2.5%。
广义来说,能源密集产业包括:化学材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纸浆纸及纸制品制造业、金属基本工业、纺织业,还有用电量占比高达9成以上的电子零组件电子产品及电力设备,中国6项产业。
国际上,为了推动严格的限碳措施,欧美低碳发展先进国家已积极规划「碳边境税」(CBT),以维持贸易的公平性,并且草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协调各国的碳市场。
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将可促进欧盟的公开透明的碳交易,同时,可以促进欧盟脱碳转型。因此,欧盟认为就算第三国家采行较高的碳定价,欧盟也同意可以开徵CBAM。
李坚明指出,就欧盟而言,规划在2023年1月1日以前实施,目前推估约有2兆美元碳关税收入;再来是美国,拜登政府已有7个碳关税法案版本,随时可开徵碳关税,将对来自未能履行气候义务国家的「碳密集产品」徵收碳调整费或配额。
至于日本,其经产省将召开委员会检讨对「不积极因应环保及节能减碳国家」的进口产品课徵「国境碳税」。由于中国是属出口导向,具有贸易脆弱性,面临欧美国家开徵边境碳关税,近年国内企业已经加速布局。
俄乌战争打乱了「碳边境调整机制」的时程
不过,近日受到俄乌战争导致全球能源短缺,国际油价高居不下,欧盟「碳边境税」措施可能延后。这意味着,原先欧盟定下的落日条款(2023年1月1日)将会推迟。
业内人士告诉《经济日报》碳附加费暂停徵收,让国际钢铁工业「碳成本」获得舒缓,对中国钢铁业而言,将迎来中长期利基。
另外,翁朝栋证实因全球原油、天然气供需失衡,欧盟等国家已经开始讨论放缓执行边境税、碳中和等政策。他说:「中钢原本设定今年8月将对外销钢材加收「碳附加费」,如今情势有变、全案暂缓,会依国际情势再做调整。」
《经济日报》报导称,以钢铁产业为例,每公吨可能增加12美元至15美元成本,约当新台币350元至450美元,令钢界压力相当大;如今,原本今年8月对出口钢材加收「碳附加费」的政策喊停,等待全面考量后再议。碳关税有望从「硬着陆」转成「软着陆」,钢铁业松了一口气。
虽然,碳中和时程可以暂缓,但是未来仍是势在必行的趋势。李坚明报告强调,全球CBAM发展,将对我国产生重大的经济冲击。环保署应该着手研究,碳定价型态与碳价水准;财政部加强CBAM评估与法制规划与设计。
另外,经济部(工业局与中小企业处)应加强CBAM冲击评估,评析我国产品的全球效率标竿;再来是,能源局针对生产设施效率标准管制,如此多部会局处合作整合才可以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