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6)日中国即将启动碳交易市场,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成为全球复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未来三到五年内,这一市场将扩大到另外七个高排放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航空。专家指出中国为了拉抬未来的新能源产业,藉由碳交易市场,完成阶段性任务,可见的未来,中国这个大宗出口国家,在国际市场逐渐减少各类物料供给时,中国钢铁、造纸等出口就能因此受惠,迎来产业春燕。
中国将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人民日报》报导,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相关建设已经完成。他指出,纳入首批碳市场复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复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碳交易:《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市场机制,建立的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减排量)交易。温室气体交易往往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量单位,其交易市场称为「碳交易市场」(Carbon Market)
《华尔街日报》报导,按照该交易计划,发电厂和工厂等排放二氧化碳的实体将被分配一年可排放的固定配额。它们可以买卖这些配额,这将促使碳排放者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控制和减少排放。
赵英民说,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这一市场将扩大到另外七个高排放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航空。
《关键评论网》访谈钢铁业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迈向碳中和,已经不是新鲜的事件,不过照着中国的计画走,现在宣布碳市场开启,是一个阶段性目标。而去年因碳中和,国际钢市已经反应,台股钢铁股也有了一波涨幅,不过未来随着中国加大减碳,耗能的钢铁产业供给势必将进一步减少,国际钢价可望进一步抬升。
《彭博社》报导,中国公司起初,由近年的排碳表现获得碳交易配额,随中国政策的修正,将拥有更多的讨价还价的余地。最终企业可以通过谈判或拍卖等方式进行交易。
《华尔街日报》报导,中国官员已经暗示,打算更广泛地,将水泥、铝和钢铁行业纳入该减碳计划。官员表示该计划预计,将在未来采用更严格的上限,不过时间和范围尚未确定。
面对中国重要的产业转变,赵英民说明中国碳市场对于产业发展极具重要性,并强调:「中国碳市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他解释,对于中国主要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推动碳市场管控,可以使高碳排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化产业形成。 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促进增加林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依托全国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
业内人士说明,本次碳交易市场的开放,不用着眼于中国钢铁产业的环境污染;或全球的气候变迁问题,而是要懂中国将藉由碳交易市场,拉抬未来的黄金产业,包含电动车以及电池储能产业等,等到碳交易市场成熟,中国也更有实力发展绿能产业,太阳能等再生新能源,而这些都是中国的产业强项。
中国碳中和目标,将使中国钢铁、造纸等产业迈向繁荣
早在日前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已经宣示,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华尔街日报》报导,钢铁产业正是中国最大的耗能产业之一,但由于中国钢铁需求仍十分强劲,迟迟无法使它停下生产的脚步。
随着中国不断收紧钢铁业的产量,近期已经感受到中国产能发生变化。业内人士指出:「市场早已从去年就感受到钢铁产业悄悄转变,果然今年钢铁价格一路飙升,国际上的钢铁公司的股票屡创高,中国钢铁更是水涨船高」
《华尔街日报》报导,过去中国政府擅长暂时抑制钢铁供应,随着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连带使他重工业部门,如有色金属、水泥、玻璃和化学品等,也面临到中国政府的压制。
《关键评论网》访谈资深投资人黄柏堃表示,过去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屡屡宣示,将密切追踪国内原物料价格走势,主动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并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他说明,虽然中国宣称要为减轻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以纾缓原物料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冲击。其实另一方面也为了要减少国内的能源消耗,欧美各国持续利用碳市场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推进新能源等产业时,中国也不得不马上跟进。
黄柏堃说,由于受惠全球碳中和趋势带领下,中国即将接轨国际碳交易,整体而言电动车产业长线需求维持正向发展。他表示,同样受益于碳中和议题的也包含中国钢铁、造纸等物料传产将被青睐,未来在中国这个大出口国家,逐渐减少供给而需求未变时,中国出口就能因此受惠。